當前位置:財富500強首頁 > 生活 > 新聞正文

日本民眾“幾乎感受不到生活變好”

來源于本站原創(chuàng) 2016年05月28日 閱讀(

新華社東京電“三年來我的工資沒有增加,為了維持家計,只能削減開支,”當記者就“安倍經濟學”對日本普通人的影響進行街頭采訪時,一名供職于東京一家圖片社的中年男士這樣說。

日本5月18日公布第一季度經濟數據,大量重要國際媒體及經濟專家認為,雖然數據好于預期,但日本經濟增長前景依然低迷,結構性問題并未消弭,旨在刺激日本經濟增長、抑制通貨緊縮的“安倍經濟學”早已偏離了靶心。

在日本實施“安倍經濟學”這三年多時間里,神戶新聞社曾做過調查,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民眾對“安倍經濟學”表示不滿,原因包括“貧富差距正在擴大”,“工資、營業(yè)額沒有增加”和“受日元貶值等影響,家庭經濟狀況變差”等。

經濟前景依然黯淡

根據日本內閣府數據,日本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(gdp)環(huán)比增長0.4%,按年率計算增幅為1.7%,占gdp比例60%的國內個人消費環(huán)比增長0.5%。

雖然日本經濟借此避免了技術性衰退,但路透社認為,第一季度日本經濟反彈部分得益于閏年因素,且這一反彈并不足以驅散外界對日本經濟前景的擔憂。此外,被日本政府視為經濟增長關鍵引擎的企業(yè)投資出現萎縮。第一季度,日本企業(yè)投資環(huán)比減少1.4%,顯示企業(yè)普遍看淡經濟增長前景,擴大經營意愿不強。

美聯(lián)社的報道認為,日元升值加之國際油價回升,讓日本企業(yè)投資和給員工漲薪的意愿下降,而經濟不景氣、消費稅可能上漲和政府可能削減對養(yǎng)老和醫(yī)療的支持力度也讓消費者“捂緊”錢包,消費意愿下降。

國際觀察人士認為,暫時避免了技術性衰退的日本經濟前景依然黯淡,未來很有可能出現逐步下滑甚至增長停滯。

貧富差距反而加劇

一名在東京從事證券相關工作的50多歲男性和在一家媒體工作的50多歲女性都表示,最近幾年自己的工資水平幾乎是在原地踏步。

雖然2015年日本的全職工作者和非全日制工作者的名義工資均有微幅增加,但由于物價上漲及消費稅上調等因素,日本居民的實際購買力在下降。日本厚生勞動省今年2月公布的2015年速報數據顯示,去年日本國民實際工資指數已連續(xù)4年下滑。

“幾乎感受不到生活變好了”是眾多被采訪者的共同表達。除了普通人“獲得感”不強,“安倍經濟學”造成貧富差距擴大也廣遭詬病。

日本目前的情況是,工薪階層的收入停滯不前,壟斷大企業(yè)高管的收入卻頗為豐厚。據《朝日新聞》17日報道,豐田公司2015財年(截至2016年3月31日)發(fā)放給公司高管的獎金總額高達11.06億日元,增幅達約25%。公司9名高管平均每人能拿到約1.23億日元獎金,比去年增加約5000萬日元,比前年增加約7000萬日元。

在共同社的民調中,57%的受訪者認為,“安倍經濟學”是加劇而不是縮小了日本的貧富差距。

企業(yè)兩極分化嚴重

在個人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時,作為國民經濟“基本細胞”的日本大型企業(yè)和中小微企業(yè)兩極分化現象也越來越嚴重。

對于日本大型上市公司來說,股價上漲使公司資產大幅增加,日元貶值也讓出口相關企業(yè)盈利頗豐。豐田公司本月11日公布的財報顯示,2015財年公司銷售額增長4.3%,達到約28.4萬億日元,營業(yè)利潤增長3.8%,超過2.85萬億日元,雙雙創(chuàng)下歷史新高。

然而,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日本中小微企業(yè)正艱難度日。由于進口原材料價格上漲,又無法把上升的成本轉嫁到價格,日本許多中小微企業(yè)陷入經營困難,有些不得不停產或倒閉。

雖然日本政府的官方數據顯示,2014年日本企業(yè)倒閉數量少于1萬家,為24年來最低,并宣稱是“安倍經濟學”的成果。但據日本民間調查機構東京商工研究公司發(fā)布的數據,2014年另有停業(yè)、解散等所謂“隱形倒閉”的企業(yè)約2.7萬家,為過去10年來的第三多。

東京商工研究公司信息部關雅史向記者介紹說,光看企業(yè)倒閉數量無法準確把握企業(yè)整體動向。中小企業(yè)有的是因為經營者年齡大又找不到繼承人而選擇停業(yè),但更多的是因為業(yè)績惡化而不得不停業(yè),一些日本中小微企業(yè)其實正掙扎在“生死線”上。

接受采訪的證券從業(yè)人士對記者表示,“安倍經濟學”是以貨幣政策為核心的經濟政策,作為短期政策會拉動股市上漲,但從長期來看無法改變日本的根本性問題。他認為,少子老齡化是日本的社會結構性問題,應對老齡化在日本社會幾乎所有領域都已成為重大挑戰(zhàn),這些問題無法依靠“安倍經濟學”來解決。


免責聲明: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(yè)宣傳資訊,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網無關。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,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。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。